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语言选择: 简体中文简体中文 line EnglishEnglish

行业资讯

发扬“橡胶林精神”推动恩平高质量GOGO体育app下载发展

  1月29日,在恩平市召开的2023年开局工作暨高质量发展动员会上,恩平市委书记黎沛荣鼓励各级干部将“橡胶林精神”中“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干劲融入到恩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贯彻到各项工作任务中去,坚持“咬紧牙关苦干奋进”的斗争精神,在顶层设计的框架内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推动恩平高质量发展,书写乘势而上、开创未来的新篇章。

  为了弄清楚其来龙去脉、历史渊源,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大槐镇的橡胶林,重温数十年前热火朝天的奋斗场景,走进恩平市档案馆,查阅相关资料,将历史与现实的线条连接起来,为广大读者重现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日益完善,作为重要物资的橡胶,其进口已经正常化。而回看上世纪50年代,国内橡胶的进口受到严重的制约,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工业物资,橡胶成为了国家的稀缺物品。为扩大橡胶种植范围,,橡胶种植北移成为重要部署。

  1959年10月,广东省农垦总局下发通知,建立广东省国营大槐农场。1960年初,省农垦总局派员实地考察与论证,确定大槐农场的发展方向,以种植橡胶为主。

  奋战数年,终迎喜讯。196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北纬22.2度橡胶北移种植成功,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而此前苏联专家曾断言,不可能在海南以北种植橡胶。当时,橡胶北移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信心。

  1961年,学有所成的区显犖(读luò)被分配到大槐农场,带着大家一起种植橡胶。刚到农场,他就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从别处收集的老种子培育出的幼苗,再用印度尼西亚购进的树芽接在一起,然后嫁接在从粤西地区引进的树干上。这样长出来的橡胶树苗可以抗寒抗风抗病。

  区显犖将这种三种不同树种嫁接而成的橡胶树称为“三合树”,这在当时属于国内首创,三合树研种成功,为大槐农场种植橡胶成功打下技术基础。

  提及在大槐农场研究、种植橡胶的20年经历,区显犖表示:“我人生最好的年华,在大槐农场中度过。”其后,区显犖为当年的壮举题词:“年方十七已离家,壮年三十显风华。橡胶北移成功日,丰硕成果报国家。”

  曾任大槐华侨农场橡胶厂副厂长的罗叶辉还记得,当年收胶站用氨水和氯化锡等化学物质跟橡胶乳混合后,胶水就逐渐形成固体,经过压制、GOGO体育官方晒干和烘干后,压成一大块,被称为“烟片”。“‘烟片’是橡胶制品的原材料,我们制作的‘烟片’品质挺好,经常有各地的商家前来采购。”

  当时已经54岁的李武友,他克服了年龄大、体力差等问题,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将自己负责的橡胶园杂草铲光,又完成翻土工作。他一方面认真学习种植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收集牛粪等工作,实现集体效益与自己收入的双丰收。胶工翁全南在他的感言中透露,自己承包的888棵橡胶树,通过自身的“勤、早、巧”,实现了“种胶致富”,1985年实现纯收入2000多元。

  记者在恩平市档案馆看到这份证书的复印件,其中发明项目为“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这是对大槐农场、技术人员、知青、归侨们的最好嘉奖。记者看到,发明证书上写着“为了表彰在科学技术现代化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发明者”,该发明的成果水平为“国内外先进水平”,可见,该项目的成果在当时的先进性。

  恩平市档案馆内还保存着不少当年农场的历史照片,有开垦梯田,有树苗培育,有割胶培训……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当年的每个节点,这是大槐华侨农场走过的每一个脚印,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更使“橡胶林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

  现存的橡胶林位于大槐镇石坳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驱车数公里找到种植园。其中,一个小山坡上种满了橡胶树,多数的橡胶树叶基本落光,这片树林就是侨场科研人员、知青、归侨为国家奋斗的见证,这座山后是一片大约800亩的橡胶林。沿着修好的水泥路往山上走,能依稀看出山体被改造为梯田,当年幼小的树苗如今已经成长至成年人的躯干一般粗壮,尽管已经不再产胶,但从其挺拔的姿态,似乎仍可以感受到当时年轻人们通过种植它们为国争光的优秀品质。

  橡胶林与知青纪念楼仅相隔数百米远,中间路边还建有展示橡胶林精神的宣传长廊,漫步其中,看着成行的橡胶林,仍然可感受到当年奋斗的气息。

  两层高的知青纪念楼,约十个房间排成一排,二楼屋顶为木瓦结构,设置围栏,整栋建筑充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风格。

  石坳村党支部书记何志云表示,知青纪念楼是当时下乡知青的宿舍,每个宿舍约10多平方米,“每个房间摆设双层床,能住下10个人左右。”由此可见当年知青条件的艰苦。

  此前,知青纪念楼年久失修,木瓦结构的屋顶已经损坏,在上级的关怀支持下,知青纪念楼于近年得到修复。记者在知青纪念楼看到,外墙已经刷白,其中一间作为陈列室,内部陈列着一些关于知青的历史资料,其中包含照片、工作笔记等。记者翻看笔记,署名为“陈苏坚”的作者工整地记载着当时橡胶种植的各项技术要领,其中包括芽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领,记叙详尽,文字工整。知青们工作的认真态度可见一斑。

  曾担任村支书的罗进槐当年任生产队长,负责技术监督工作。他仍记得当年知青们在农场奋战的场景。“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主要来自广州和汕头,他们远离父母,来到农村乡下。”

  罗进槐遥想当年,知青队员们每天凌晨两点起来割胶,让一滴滴的橡胶液沿着定制金属片滴到桶里,大家工作至早上五六点,然后休息半个小时,再去收集一桶桶的橡胶,拉到橡胶厂制作成橡胶片,“七八点就要完成所有的工序,因为橡胶产胶有时限,再晚了橡胶就会凝固,就不好操作了。”

  记者看到,现场的橡胶林中,许多橡胶树仍然保留着条条的割痕,经过岁月的打磨,许多割痕已经长起了粗糙的树皮。

  “你看,割胶是有其技术讲究的,割痕必须与地面成四十五度角,不能太深或者太浅,太深了伤及树干,太浅了出胶太少。”罗进槐说,当时,农场工作人员以及知青要进入岗位前,都要进行为期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培训,“测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如今年过六旬的罗进槐早已阔别橡胶种植的工作,但满头白发的他又种了80亩柠檬,“人总是要劳动的,能劳动都不能停下来。”罗进槐每天开着三轮车到果园修剪、施肥、摘果,“我还很认真地学习各种农技,毫无保留与大家交流种植技术。”就在记者采访的间隙,他接到一个求教如何防治柠檬树红蜘蛛的电话。

  与罗进槐不同的是,如今37岁的何志云更希望通过直播带货等新技术,带领村民闯出新路子。“大家现在都种植柠檬、‘猪仔薯’、龙眼等各种农作物,希望通过直播带货等手段,将我们农产品更好地销售出去。”如今,何志云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经常参与电商营销的相关培训,他对网络营销有着自己的见解。

  两代村党支部书记,正在以自己的行动践行“橡胶林精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在路上。

  据介绍,大槐橡胶林最高峰的时候种植量达到18万棵,种植区域遍及大槐华侨农场各生产队,1991-1992年两年为最高产胶量,产量达到90多吨,其后,由于橡胶进口恢复,橡胶林属于实验性种植,品种未能优中选优等原因,农场的橡胶厂于1996年关闭。如今,大槐镇内约800亩橡胶林仍然种植橡胶树约1.5万棵。

  目前,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大槐镇已经建成橡胶林精神展示长廊,橡胶林与周边的茶园、知青纪念楼、柠檬园等资源整合成一条研学旅游线路,相关学校等教育机构组织到此开展研学活动,推动“橡胶林精神”代代传承。

  位于大槐镇的这片橡胶林承载的,是一种迎难而上、 攻坚克难、 锲而不舍、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橡胶林精神”。大槐华侨农场人凭借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自发研究,排除万难,在被认为不可能种出橡胶的纬度种植出一片又一片茂密的橡胶林,并制出优质的橡胶原材料。

  十四五期间,恩平市提出“扬长补短强基、守正高标发展”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四项工作”“三项任务”,确立了“十四五期间从GDP不足200亿元跨越发展至300亿元”的目标,GDP增长超50%,恩平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发挥“一号服务员”“金牌店小二”的服务精神,奋勇拼搏,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在招商引资等方面经济工作干出了许多看起来不可能的成绩;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恩平市奋力打造“一环、五高、两铁、两港”一体化的综合立体交通格局,全力打造“珠三角特色标杆园区”,无人机、水资源产业开花结果,江门首间“园区技校”破土动工……恩平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发展的“橡胶林精神”浮现眼前。

  “要大力发扬橡胶北移种植‘敢闯敢试’的精神,在顶层设计的框架内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就一定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可能’变为‘现实’。”恩平市2023年开局工作暨高质量发展动员会上,会议向党员干部发出“冲锋号”。

  历史上,恩平人十分敢打敢拼,是橡胶林精神的践行者。祖祖辈辈到世界各地拼搏,目前,恩平市已经打造出海内外“两个恩平”,恩平侨胞分布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侨胞人口达60多万,由此可见恩平人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橡胶林精神”是恩平人民艰苦奋斗、勇闯敢闯、攻坚克难、善作善为精神的生动表现,这一精神对激励恩平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美丽侨乡具有现实意义。

  接下来,恩平市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口述历史等方式,记录与挖掘这段峥嵘岁月,并形成具有鲜活性、典型性的故事,用进校园、进厂企、进社区的方式传播,把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体化、在地化。还可挖掘其中的文旅资源,与恩平现有的旅游品牌有机结合,形成“红色线路”(革命)“绿色线路”(生态)“蓝色线路”(科技)“橙色线路”(亲子),针对学校等机构开展研学活动,提升恩平旅游的竞争力。

  大槐农场始建于1959年10月6日,称国营大槐农场,由广东省农垦局直接管理。

  其后的1964年至1976年,大槐农场先后接收、安置了广州、汕头、恩城知青1200多名,1978年至1979年,大槐农场接收、安置越南归难侨2436人,并于1978年10月改称为大槐华侨农场。随着知青和难侨的到来,大槐华侨农场迎来了黄金时代。

  上世纪9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春风,乡镇经济发展加速,仍处于计划经济的大槐华侨农场发展持续滞后,1995年,大槐华侨农场改建镇制,设立恩侨镇。

  2001年11月,地方区域再次调整,恩侨镇与大槐镇合并为大槐镇,同时,保留大槐华侨农场牌子,专设农场办公室管理农场日常工作。